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人文民俗自然与人文在国人生活中融汇并流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15-4-16 9:23:09 人气: 来源:

  祭祀

  植树

  筝

  清明节在我国源远流长,已有2500多年历史。最早的清明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是指寒食节,到最后才是专指扫墓祭祖性质的清明节。为了让广大读者对清明节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特编发此文。

  清明从最初的清明节气到如今的清明节,经历了从自然到人文、从物质到的发展嬗变,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

  从节气到节日

  与其他传统节日生成线不同

  师范大学博导、民俗典籍文学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萧放教授说,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作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107日、春分后15日,也就是公历的4月5日前后。农业是传统中国民生的主业,人们十分看重清明在年度生产周期中的自然时序。清明是播种与准备养蚕的季节,所以谚语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它走了与传统节日不同的生成线。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比如立春到春节、夏至到端午节走的就是这一径。“但清明却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它将古代寒食节俗收归到自己名下,与此同时清明也改变了自身性质。”萧放说,“清明在唐宋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并且其节俗意义日渐增强。四时八节中,清明出现较晚,影响却相当突出,缘何如此,耐人寻味。”

  清明虽然出现得晚,但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萧放解释,中国向来十分重视祭祀祖先,但上古并无墓祭的礼俗,祭祀都在庙里进行。时至春秋战国时期,墓祭风气才渐浓。但此时,这种习俗似乎还限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家,直到唐朝,祭墓风俗才扩大到整个社会。唐玄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节气日的相连,在唐朝已将寒食、清明并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描写寒食情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至此,清明不仅从寒食中分担了墓祭的功能,同时它也将一些原本属于寒食节日的游戏娱乐置于自己名下,如蹴鞠、秋千是寒食的著名节俗,这时也已成为清明的娱乐。

  萧放进一步说明,到宋朝,清明已基本上完成了对寒食的替代,除禁火、冷食仍为寒食特有之外,清明已承担了许多原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清明也由原来的节气日演变为重要的民俗节日。明清时期,寒食基本,春季大节除春节外唯有清明了。

  从自然到人文

  获得情感的宣泄和生命的传承

  “人为之灵长,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在与自然密切交流中,人们又到生命的发生与死亡是一个相依相存、相接相续的自然过程。生命的可以,生命的力量却不息,由此人们在自然的春天感念着亡故的祖先,以纪念的仪式着生命的力量。”萧放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着自己对清明节的认知。

  农业社会强调人们之间的法关系与相依,祖先是农业法社会的主要与支柱。在自然春天到来的季节,人们举行隆重的春祭仪式,对祖先亡灵礼敬纪念,“慎终追远”。伴随着庶民社会的成长,清明在唐宋以后,人文意蕴凸显。

  正如著名人文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教授所说,纪念先人同时也是希望后人不忘自己、纪念自己,这种也就会激励自己,提升生命价值,延伸生命。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因此,人们通过清明节的缅怀,获得情感的宣泄和生命的传承。由此可以说,清明是思亲情感的日,也是生命伦理的教育日。

  萧放解释说,人们在清明时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的功德,实际上是一次生命伦理的教育,同时也是与祖先对话的机会。人们在祭祀仪式中,实现了家族历史与遗产的正向互动,促成家族子孙在日常生活中对操守的与对俗规国法的遵守。

  另一方面,清明是强固血亲根脉的重要节日。李汉秋认为,历史可以传承人类的生命信息,但国史和方志容量都有限,传统的家谱经过是个容量很大的载体,可以满足每家每户的需要,可以记载每个平民百姓的懿行嘉言,使之流芳后代,借以激励生人,教育子孙。因此,清明节正是进行家庭文化建设的契机。人们可以把个体生命置于祖辈代代相传的生命长链之中,作为长链的一环而找到自己的,也找到安顿。

  萧放则表示,祖先墓地不仅是生命之根,同时也是情感之结。在传统社会里,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牵挂着乡里庐墓。清明处在阳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人们一方面感念祖先亲人的,同时以培土、展墓、挂青的形式显示后代的兴旺。

  而这种根脉意识进而发展为对国家的牵挂,中国难忘故土的情缘至今依然。时至今日,祭祖仍为民俗生活中的大事。每年清明时节,不仅环居祖墓的亲人要上坟祭扫,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样纷纷赶回祖籍,祭奠祖灵。而陕西桥山黄帝陵、轩辕庙作为中华民族的祭祀地,每当清明时节,民族亲情都在这里汇集、凝聚,从虔诚拜叩的肢体语言中,我们能读出“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缘。

  两位专家还不约而同地强调,清明是悼亡节,更是节,传统清明节的主题是祭祀祖先与郊游踏青。自然节气引发人们的人文情怀,人们礼敬祖先,重温历史。同时,人们也借扫墓传统,去踏青、植树、筝、荡秋千。自然与人文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融汇并流,人们的情感、历史观念、自然伦理与社会伦理都能在节日中得到相应的满足与表达,这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生命动力所在。

  从物质到

  以血缘亲情为根基生发出的感情,与生命意识相连

  李汉秋指出,我国传统节日,绝大部分都是感自然节律而设、孕人文而丰。最早的起源都是感受自然的节律,顺天应时而设。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孕育了人文而且丰富起来。清明节“慎终追远”的人文内涵就是这种发展历程最好的注解。

  他说:“生命是从哪里来的?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不是赐给的,是祖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从自己开始一代一代追寻上去,所谓“慎终追远”,也就是追本溯源,寻根问祖,认祖归。“这就是寻根意识。”他说。

  “中华民族特别尊重祖、祖先,这就是敬祖意识、祖先。中国人不做对不起祖的事。这种以血缘亲情为根基生发出来的感情,是最自然的感情,是植根在人性中的感情,是与生命意识绑在一起的感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意识,积淀成中华文化,得到不断强化。”他说,“中华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最重,由文化熏陶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感情、民族性格、民族,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铸成中国心、中华魂。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异国他乡,永远保持着中国心,永远是中华儿女。大家同根同源。”

  李汉秋特别解释说,这种“慎终追远”并不仅仅是对小家庭祖先的追忆,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始祖的感念。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追本溯源,一代代追溯上去,文明的始祖以黄帝为最重要的代表。祭祀黄帝表达了中华儿女尊祖敬的民族感情、寻根追祖的文化认同。今天,黄帝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旗帜、民族凝聚力的标志。祭祀黄帝,是中华儿女一方面向自己的祖宣示,一方面也是激励自己:要光大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文/李韵图/文秀)

文章来源于http://www.daosimt4.com/MT4平台出租
关键词:人文民俗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赞助合作: log日志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波士顿旅行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