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波士顿景点 > 正文

橙e资讯(9月28日) 日化、生活服务业、餐饮、建材、钢铁

类别:波士顿景点 日期:2018-4-3 0:54:56 人气: 来源:

  AHC护肤品生产商Carver Korea。该公司去年营收3.21亿欧元,息税折旧和摊销前利润1.37亿欧元。

  近来投资者对韩国化妆品公司的兴趣一直在不断升温。Bain Capital今年4月同意向美容产品生产商Hugel Inc.投资约8.16亿美元。

  高盛和Bain去年以4300亿韩元的价格买下了Carver的80%股权。联合利华上周同意与南非投资公司Remgro Ltd.进行9亿美元的资产互换,重组其在南非的业务。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8月份最新零售数据。数据显示,8月份化妆品零售总额为200亿元,较7月增加了1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4.7%,不仅远高于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水平,同时仅次于6月17%的全年最高增速。同时在服装领域,8月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同比增长8.9%,增速比上月加快2.5个百分点……

  一高歌猛进的数据让行业更加看好中国她经济的发展。要知道,在中国的消费人群结构中女性主导了一般家庭70%的消费。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消费者洞察智库的一份报告显示,预计到2019年中国女性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4.5万亿,女性消费依然占据中国消费市场的半边天。

  当下女性经济所呈现的旺盛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也催生了众多新的经济增长点。除了上述的化妆品、服装领域,在包含美容、旅游、母婴、美食、医美、理财等细分市场,“她经济”市场潜力也越来越引发关注。甚至有人说,只要成功取悦了女性消费者,就基本搞定了整个中国消费行业。在此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力求从女性消费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中,分食一块。

  但是,要在女性市场掘金并不容易。走秀网的销声匿迹、聚美优品的信任危机、蜜芽的转型,都在说明女性消费市场虽然前景可观,但是要走出一条可行之绝非易事。不过,依然有打通女性消费市场,抓住机遇的案例。

  达令家就是众多探索女性消费细分市场中,较为成功的一例。在经历4年的跨境积累以及对年轻女性消费人群特点的充分认知情况下,达令家开始更深度的拓展线年起达令家便下沉线下深耕女性市场,并于近日完成了在全国范围内线下女性消费入口的梳理与合作。这些线下消费入口都以女性消费为主,是中国二三四线“她经济”的主体力量。而且,通过线下系统化的聚合这些核心用户,达令家已经低调打造了国内最大的专著年轻女性消费的聚合平台。

  知名人刘兴亮认为,在细分领域,在更深入的区域,做线上线下结合的消费入口,将常接地气有爆发力的模式。新的消费入口,新的人群聚合,将降低营销成本获客成本,将具备非常强的人群激活能力。

  达令家在完成千万量级的消费聚合平台后,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正如齐燕所言,达令家的核心从来就不是跨境电商,跨境只是供应链。从一开始,达令家的商业逻辑就是了解追求品质生活年轻女性人群的消费行为以及她们关联的生活态度,提供她们需要的体会。

  正是由于对女性消费市场、以及供应量等的精准把控与积累,达令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公开资料显示,达令家在12个月内完成了包括光际资本在内超过7亿元的投资。光际资本艾渝表示,达令家在女性跨境消费市场有着先天优势,能够抓住她经济中新机会。在这一赛道上,光际资本自己的预判和提前布局,期待能投出一个独角兽。刘兴亮也表示,相信达令家这个新的商业机会会成为行业范本,并吸引更多的资本的追逐。

  女性消费市场依然存在巨大的机会,无论是达令家还是其他的探索者只有深耕垂直细分领域,将一个细分领域做专、做精才能够为自身的发展赢得可能性。才能在阿里、京东等巨头的夹击下,谋求一席之地。

  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同时人均收入的增加会带动居民的消费支出,当整体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时,消费者会转向更高的个人形象等社会性消费需求,这将带动健康护理用品的需求。此外,消费者对个人健康形象的追求将促进行业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日化产品市场,预计2022年我国产品零售额将达到5785亿元,男性产品市场是未来竞争新热点。

  日化行业细分市场为个人护理产品类、化妆品类。2015 年,我国日化产品市场规模为 3158亿元,同比增长6.65%,预计2022年我国日化产品额将达到5785亿元。

  以来,我国日化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上世纪80 年代末我国日化行业全面对外资,国际巨头的强势进入对中国本土品牌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挑战。然而,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给本土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本土企业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经过成长,在品牌、技术、营销渠道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并在部行业中完成了初步积累,中国日化行业整体处于突破期。

  科技发展在各行业中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日化行业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各个阶段实现了突破与发展。日化产品最初由制药工业派生而来,日化产业所需乳化技术和乳化剂材料等最初应用于制药工业,随着日用需求的扩大被不断应用于日化行业。

  20 世纪 50 年代,石油化工与医疗科技的发展为日化行业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行业整体的开端,日化行业开始迅速成长起来;20 世纪 70 年代,细胞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与精细化工的发展则为近代日化行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促进了行业细分时代的来临。科技的深入发展对皮肤划分由原来的简单的干性、油性基础上进一步按照年龄、人种、性别、部位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开发出功能性更强的例如抗皱、美白、特殊部分护理产品等,这些具有高度针对性产品的开发促进了整个日化行业的细分不断升级,带动了整个日化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基因生物工程、植物萃取等等高端科技的进步又将日化行业向以天然原材料为主导的健康类产品市场推进,国内外都在纯天然植物等领域开始了研究,韩国爱茉莉公司旗下的“雪花秀”、“兰芝”等品牌对人参、海藻等天然原材料进行研发利用,产品界上尤其亚洲市场具有广泛影响力。

  科技在各个领域的不断突破将进一步带动日化市场向新的方向发展,日化企业在科技领域的不断投入是判断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让人们对美的理解不断加深,消费者对日化产品表现出更多个性化要求;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气候、人文条件差异较大,又形成消费多样性,这些条件促使我国日化市场需求出现层次清晰的趋势,推动行业整体不断细分。

  日化产品具有易耗性特点,这种属性决定了其具有延续的市场容量;同时我国消费人群基数大,决定了大部分细分市场都能形成一定规模性,企业在细分市场可以实现批量生产和品牌推广,这些条件促使企业形成了多品牌发展趋势。宝洁旗下共有300多个品牌,联合利华旗下1000多个品牌,它们的产品几乎覆盖了大部分日化细分领域,形成了以主导品牌为中心,其他品牌协同发展的格局,不但有效竞争对手进入市场,也在产品价格上形成了机制。

  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东西部差异较大,单一的营销方式无法覆盖整个市场,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健康护理用品的渠道也不断朝着多样化发展,全方位的渠道建设有利于提高品牌知名度、开拓新市场、形成稳定客户群。

  由于各日化企业对传统百货、商超等渠道的完整布局,及消费者长期以来形成的购买习惯,日化产品销售未来仍以百货、商超等渠道为主,尤其化妆品类的试用需求性较强,未来消费者仍以直接购买方式为主。在传统的销售渠道之外,新兴的渠道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增长,2014 年化妆品专营店销售额达 675.37 亿元,占日化市场比从 2010 年的 15%上升到 2014 年的 16.7%,“自然堂”、“丸美”及“卡姿兰”等品牌是依靠化妆品专营店运作成功的代表品牌。电商渠道同样增长迅速,第一大化妆品电商平台聚美优品成立于 2010 年,到 2013 年净交易额已经达到 8.1 亿美元,活跃用户数达到 1,050 万,重复购买率高达 88.9%。“御泥坊”、“膜法世家”等品牌借助电商实现了飞速扩张各个渠道的迅速发展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对渠道的完善建设把控有利于促进企业整体快速发展,伽蓝集团凭借专营店、商超等渠道协同发展战略成为了目前国内护肤品市场零售规模最大的本土企业。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需要及时把握这些新兴市场所带来的商机,对各个渠道的完善有利于企业做大销售规模,开发新市场,规避经营风险。

  多年来的宣传推广已经为国内男性日化产品市场打下基础,目前国内多数男性对日化产品还处于基础需求状态,随着男性消费的提升,未来市场专业男性用品需求量将大幅上升,而且男性日化市场在发展时间及产品开发深度上都与女性市场存在巨大差距,行业开发潜力巨大。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3 年中国男性护肤品市场销售额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并有望在今年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2014年男士护理的市场规模为 105 亿元,自 2010 年至今保持了 16.8%的高复合增长率。预计到 2019 年,中国男士护理市场规模将达到163 亿元。

  近年来,日化产品因质量问题被频繁,包括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违禁添加激素和抗生素等,其中不乏一些国际知名日化品牌涉事,从而引发消费者对该产品甚至该品牌产生了信任危机。这类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消费者的心理防线,促使其选购商品时对产品安全因素考虑增多,对天然有机、安全健康类概念认可度不断提高,为这类产品的盛行提供了基础。天然有机类化妆品致力于减少人工香料、色素及化学产品的使用,给人安全及温和的感受,更加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

  2012 年全球天然有机类日化产品销售额达90亿美元,预计 2015 年全球销售额达到140 亿美元。消费者的需求促使各企业加大对有机类产品的开发,包括欧莱雅、雅诗兰黛在内的集团等。

  日前,天津市首家综合生活服务中心——福亿宝母婴生活馆开业。该机构是一家集母婴关爱、家庭健康护理、儿童健康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母婴健康服务综合平台。

  据天津市商务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该市家政服务业服务内容不断充实,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一是知名企业相继引进。其中家政O2O企业“阿姨来了”去年6月已在津开设了首家旗舰店并不断拓展业务,为市民找月嫂、育儿嫂、家务员、居家养老、小时工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二是标准化管理稳步推进。修订和制定了天津市母婴护理员服务质量规范、天津市家居保洁服务质量规范、天津市家庭服务企业等级评定规范、天津市育婴师服务质量规范,并通过立项成为天津市地方标准;三是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好行业技能培训,引进国外养老设施和全产业链助老产品,为提供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服务做好准备。截至去年底,本市家庭服务业门店和网点数量已经超过3.3万个,从业人员31万人,年营业收入达46.5亿元,同比增长4.5%。

  为引领本市家政服务业提升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天津市商务委正在着力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全面落实家政服务提质扩容行动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保障措施等内容。二是举办保洁、育婴、母婴护理、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代训、以赛代培,促进行业技能创新。三是举办京津冀家庭服务业发展论坛,签署三地协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近几年以来,市将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重大任务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服务业尤其是生活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得服务业快速成长为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生活服务业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成为最具发展潜力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行业之一。

  近几年,市生活性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16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法人1263家;实现营业收入873亿元,吸纳就业人员80771人,平均营业收入规模为6900万元左右。

  近年来,生活性服务业服务领域逐步扩展,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看,已经涵盖服务业门类中的绝大部分。伴随着行业结构的优化,服务档次也不断提升。如农家乐服务经营项目已由过去简单的吃吃饭、喝喝酒发展到就餐、垂钓、观光及温泉洗浴等多种高档次的形式;家庭服务业服务形式也已由以往简单的带小孩、做饭、做卫生逐步发展为全职月嫂、陪读托管等。但是从行业总体规模来看,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商业服务业和物业管理业无论是企业个数、从业人数还是营业收入仍是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2016年该四个行业拥有企业994家,从业人员56610人,营业收入760亿元,仅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两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就占到全部生活性服务业的82.5%,行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依然突出。

  从城乡分布来看,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活跃的地区,生活性服务业聚集度也相对较高。城镇成为生活性服务业聚集的热地。2016年,城镇拥有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占全市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总数的85.2%;实现营业收入709.3亿元,占全市的81.2%;拥有从业人员61305人,占全市的75.9%。

  生活性服务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2016年,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吸纳从业人员80771人。分行业看,从业人数最多的是零售业,合计达到36062人,占从业总数的44.7%;其次是住宿餐饮业,合计达到11336人,占从业总数的14%,进一步体现出生活性服务业企业较强的容纳就业的能力,对扩大就业渠道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生活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缓解市就业压力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生活性服务业经营效益同步提升,对地方财力贡献增强。从税金来看,2016年,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税金55.8亿元,增长速度10.2%,生活性服务业已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

  近日,由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完成的《养老金融蓝皮书: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7)》(简称“报告”)在发布。报告称,在宏观经济下行及“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影响下,2016年我国权益类和固定收益类市场双双走低。受此影响,2016年我国养老金投资收益率出现了较大降幅。其中,企业年金全市场平均收益率为3.03%,创下了近5年来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率的新低。

  报告指出,养老金是典型的长期资金,在较长时间内收支和规模变动相对明确,不可预期的提取需求相对较少,资金规模稳定且具有较强的长期属性,在短期内风险程度更高。从我国实践来看,多种因素导致养老金尚不能完全发挥长期资金优势。一是整体投资风格偏向保守,企业年金、基本养老金和社保基金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远远未达到30%-40%政策上限。二是养老金考核期限偏短,社保基金一般为3-5年,企业年金普遍采取年度考核,也导致投管人只能着眼于短期业绩。三是企业年金和基本养老金尚不能进行海外投资,不利于分散风险和提高收益。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增长减缓和各种风险敞口增加,养老金投资收益率下降明显。可以预计,未来养老金资产管理难度还将持续加大。

  对关注的“以房养老”,报告指出,无论从“以房养老”产品本身的定位设计还是从国际国内“以房养老”的实践探索来看,“以房养老”仅仅是一个小众产品,其适用对象通常是拥有房产的失独老人、空巢老人等具有“以房养老”需求的老年客户。在合格的潜在人群中,“以房养老”业务发展最为成熟的美国也大约只有3%左右的参与率,英国大约为0.2%的参与率。

  不过,报告预计,尽管“以房养老”业务小众,但其潜在的需求不容小觑,尤其是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4-2-1”家庭结构,房产价值的固化和养老照护需求困境之间存在矛盾,“以房养老”是化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餐饮业态已经成为购物中心的“香饽饽”。有见及此,国内不少线下零售品牌如便利店、家居卖场、超市都在寻求与餐饮的融合,涉足餐饮业。

  Ta们跨界的基本逻辑无非是围绕现有用户群进一步延伸消费场景,或者借助新场景的推出,对原有的业态进行补充,最终形成二者水涨船高的局面。虽然餐饮业也从来不缺零售业的经营跨界者,但针对餐饮的跨界打劫还在不断增加。餐饮老板们该如何应对呢?

  餐厅消费的局限之一就是服务人数是有上限的,所以要用产品化来解决。因此很多新茶饮店在卖茶的同时,也开始售卖软欧包。比如喜茶热麦,Ta是喜茶旗下子品牌。

  由于喜茶的茶饮产品有着“现做”的特性(售卖服务,有附加体验,时间属性产品),这决定了供给能力注定是有上限的。因此,企业的盈利能力实际已经达到瓶颈了,那要赚更多的钱,最好的方式就是扩充产品线,让每个用户的客单价提高,那么售卖茶饮配套产品,而且是标准化产品就是最好的选择。

  当“互联网+”风进来,作为餐饮企业应该要跟着时代走。相较于堂食场景的单一化,目前,一些餐饮结合自己的业态开发出相对应的零售产品,在自身的线下实体门店和自有商城进行销售,并入驻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

  而作为国民夜宵,小龙虾在众多餐饮食品中最具互联网气质,其背后的千亿市场让众多资本虎视眈眈,甚至被称为餐饮界的风口。大部分小龙虾品牌,如松哥油焖大虾、大虾来了、热辣生活……走外卖互联网线之余,也通过“互联网+”思维为原本还“在臭水沟里挣扎”的小龙虾包装出无数情怀满满的故事,消费升级让原本大排档专供的小龙虾以各种吃法出入于进阶的消费场景。

  另外,大龙燚、小龙坎、井格等火锅品牌都推出了方便火锅。而大龙燚的“随身锅”不仅在各电商平台上进行售卖,还将进入商超渠道,这也是未来产品销售渠道的最大竞争点。

  堂食是餐饮业界抵御各类线下零售品牌跨界冲击的命脉,以胡桃里为例,其核心定位是“酒吧+餐饮+咖啡的文艺混血儿”,围绕音乐+文艺的两大核心,注重门店装修陈列,把内容和渠道做扎实。另外,胡桃里还将午餐、下午茶、晚餐、酒吧,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和门店空间资源,将营业时间延长至15小时,充分利用好自身硬件资源。

  提升顾客堂食消费场景的颜值,走组合拳的套,这是属于餐饮品牌独一无二的核心优势,也是构建独特竞争壁垒的方式之一。

  2016年4月5日,有西北“中式快餐鼻祖”之称的魏家凉皮旗下便利店“魏家便利”正式开业,吹响了快餐侵入便利店的号角。与常见便利店最大的不同是,“魏家便利”几乎把店内一半的面积打造成顾客用餐区。店里不仅可以买到便利食品,还能买到凉皮、肉夹馍等魏家特色美食。

  另起炉灶推出的便利店品牌“魏家便利”,而非停留在自己餐厅搭售商品的初级层次,也非出于提升原有门店的坪效和人效考虑,可见魏家凉皮在便利店市场还是具有野心的。餐饮一旦向零售化打通,将另一个快消行业的新世界。

  除此之外,现在很多已经做大的餐饮企业开始变着发展步调向供应链要钱、控制整个产业链条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业态:供应链公司、零售商、品牌公司、投资公司甚至装修公司,这方面最著名的就是海底捞了,开100多家直营店之后转而就玩起了生态化。

  只要商品是能吃的,两个行业的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以此类推,一家餐厅最后也完全可以变成一家横跨零售、餐饮行业的庞然巨兽。因此,目前线下零售实体侵入餐饮业态,从根本上来说是利好,除了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和迭代外,也能完善自身品牌发展的软肋,也为企业自身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2017上半年,全国重点城市新开151家购物中心,体验业态占比高达54%!哪些mall体验创新最亮眼?未来,购物中心加码体验式业态,怎样才能吸客又吸金?

  消费升级,新中产、90/95/00后崛起,消费者从购买实物转向购买“体验”,减少炫耀性物质消费,而更热衷于追求一切高颜值、有趣的、新奇的“新体验”。

  购物中心从此进入“以内容提升竞争力”的2.0体验时代。所有购物中心都在思考:怎么在“新体验”上做文章,让自己变得跟别人不一样。

  2017上半年的新开业购物中心,如何应对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2.0体验时代?“新体验”给它们带来了哪些深刻的影响?未来的体验式创新在何方?

  赢商大数据中心出品的《2017半年度全国重点城市购物中心增量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共新开151家购物中心(商业面积≥3万㎡的购物中心),新增商业面积达1437万㎡,较2016年同期上涨20.8%。

  据赢商大数据中心监测,2017上半年新开购物中心共计引进品牌数量超过16,000个,其中体验业态品牌约8400个,占比达54%。体验业态已成为购物中心中的关键角色。

  在这8400个体验类品牌中,餐饮业态最受青睐,占比高达60.1%;儿童亲子、休闲娱乐等体验业态分别占比18%和12.3%,位列第二梯队;生活服务、文创体验业态占比相对较小,分别为5.7%和3.9%。

  从各细分体验业态中新兴品牌数量占比来看,文创体验、餐饮等业态新兴品牌占比最高,分别达到27.9%和27.6%。

  数据范围:全国85个重点城市商业面积≥3万㎡的购物中心;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17年6月30日

  2017年全国重点城市151家新开业购物中心中,引入特色、新奇体验业态的购物中心占比已超30%!哪些新开Mall已成为体验式商业“弄潮儿”?

  由赢商网主办的【2017中国体验式商业地产发展论坛】将于10月19-20日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

  本届论坛以“以变应变·趣创商业新主场”为主题,旨在打造一场集中国商业地产风云人物、商业地产名企、创新品牌等千人规模的行业大,共同探讨新消费体验下的中国商业地产发展、升级、应变之道。

  餐饮业是重要的服务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水平。科学发展餐饮业,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市场消费、拉动相关产业、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0年来,我国餐饮业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 、数量型发展阶段、规模化发展阶段和品牌建设阶段,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方式连锁化、品牌建设特色化、市场需求大众化、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发展新格局。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连锁经营已成为当今商品流通业中最具活力的经营方式,目前在我国零售业、餐饮业等服务行业中普遍应用。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现阶段我国连锁经营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突出表现是企业规模偏小、规范化程度不高。

  博思数据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火锅店连锁市场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15 年,全国餐饮收入实现32310 亿元,这是我国餐饮收入第一次破3 万亿。中国餐饮业在政策推动、居民消费持续增强、行业创新转型驱动下,呈现了大众转型、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趋势。

  2015年,全国餐饮收入实现32310亿元,同比增长11.7%,比上年提升2.0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餐饮收入8667亿元,同比增长7.0%,高于上年4.8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全国餐饮收入3030亿元,同比增长11.2%;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883亿元,同比增长6.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为满足人们日益追求的生活品质和品位的提高,火锅连锁经营不仅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能帮助餐饮业突破发展中的管理瓶颈。连锁经营具有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品牌优势,应该是餐饮业经营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向。餐饮行业整体由单纯的价格竞争、产品质量的竞争,发展到产品与企业品牌的竞争,文化品位的竞争。由单店竞争、单一业态竞争,发展到多业态、连锁化、集团化、大规模的竞争。

  2016年5月31日,金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隅股份)与市国资委、冀东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冀东集团)及相关交易方签署了股权重组协议。重组后,金隅股份成为冀东集团的控股股东,分别持有冀东集团和冀东水泥55%和45.43%的股权。

  京津冀区域内两个最大的水泥企业重组后,对旗下的水泥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近日,记者来到灵寿冀东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灵寿冀东)进行了探访。

  “熟料产量完成48.7万吨,同比增长37.1%;水泥产量完成43.3万吨,同比增长14.4%。主营营业收入15050.7万元,同比提高92%。”这是灵寿冀东今年1至7月的成绩单。

  这个曾由冀东水泥和灵寿县中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水泥厂,在金隅股份、冀东集团重组前连续三年亏损,经常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金隅股份、冀东集团重组后,地处市鹿泉区的金隅鼎鑫水泥有限公司给予了灵寿冀东技术、管理支持,使该企业实现扭亏为盈。今年1至7月,灵寿冀东盈利544万元。

  自2011年开始,水泥行业出现了一轮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的疯狂扩张,京津冀区域各企业间的博弈和竞争尤为惨烈。2015年底,全国水泥产能利用率为69%,而同期京津冀地区的水泥产能利用率仅为40%,产能结构性过剩及供需矛盾突出,水泥行业陷入长期的价格战之中。

  金隅股份和冀东集团重组后,在生产经营方面,金隅股份和冀东水泥通过统一采购,降低了原材料成本,节省了开支;销售方面,两家企业通过统一销售,摊薄销售成本,合力推动京津冀区域水泥产品价格恢复到正常水平。

  “金隅股份、冀东水泥建立了统一的采购平台,实现了物资采购一体化管控,加大了区域市场的掌控能力和驾驭能力。”灵寿冀东副总经理喜介绍,得益于物资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企业的采购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备品备件区域共享库存额下降,紧缺应急资源实现了区域调剂,保障了生产。

  在京津冀水泥行业市场秩序方面,采取区域销售一体化管控。金隅鼎鑫水泥有限公司党委孙建勋说,金隅股份和冀东集团重组后,金隅股份、冀东水泥优化水泥产销协同,狠抓稳量提价,以竞争促竞合,统一了营销管控,实现了各营销公司与区域内生产企业的一体化业务运作,为企业全面盈利增效提供了体制、机制。今年金隅股份旗下地处的金隅鼎鑫水泥有限公司、赞皇金隅水泥有限公司等9家水泥企业,提前半年完成全年利润目标。

  全密闭的石灰石廊道,24小时洒水降尘,道两旁的草坪和绿树十分干净……近日,记者行走在灵寿冀东花园式厂区内,如果不是高高的烟囱和一座座水泥窑的“提醒”,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一家生产水泥的工厂。

  “金隅股份和冀东集团重组前,灵寿冀东厂区的绿化和环保工作不太理想,生产线不是全密闭的,绿化面积也没有现在大。”金隅鼎鑫水泥有限公司党委副武相艳说,现在,该公司不仅技术水平跟金隅股份实现了对接,而且连厂区的工作、生产过程的环保标准也参照金隅股份的标准执行。

  借鉴金隅股份的先进经验,灵寿冀东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加大了环保设施建设。完成生产线料棚、廊道、散装车间等封堵工程计36项;对燃料、原材料进厂道进行硬化,避免了道扬尘;制定全厂雨污分流方案,使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汇集重新利用,切实做到污水零排放……

  “今年,金隅股份、冀东水泥集中先进技术和优势资源,成立了环保产业中心,推进旗下各水泥企业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建设。”武相艳说,目前建成并运行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的水泥企业8家,许可年处置能力29万吨;市政污泥处置企业4家,年综合处置能力20余万吨;生活垃圾处置企业1家,年综合处置能力15万吨。

  喜介绍,借助金隅股份先进的环保和固废处理技术,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方面,灵寿冀东可在现有部分企业生产线上进行复制。

  “科技创新驱动,环保绿色发展”“爱绿色、爱蓝天”……在灵寿冀东厂区内,这样的随处可见。为打造绿色工厂,灵寿冀东新种植树木750余棵,绿化覆盖面积3万余平方米;完成了窑头电改袋及水泥磨主排口收尘器项目,使窑头及水泥磨粉尘排放达到了国家要求。

  不止灵寿冀东,孙建勋说,在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第一批绿色制造企业示范名单中,金隅股份在的金隅鼎鑫水泥有限公司、金隅太行水泥有限公司入选绿色工厂示范企业,成为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市质监局按照全省质监工作会议的部署,质量为本、安全第一,突出标准引领,激发市场活力,创新质量供给,强化质量监管,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增加优质消费,努力构建产品升级与供给良性互动格局,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持久强劲的内需支撑。结合全市工业企业状况,确定水泥、电线电缆行业作为今年的质量提升重点行业。

  水泥、电线电缆行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人身健康安全,通过开展重点行业的质量提升工程,主要实现以下目标:摸清水泥、电线电缆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企业提高产品检验工作水平;帮助企业完善各项质量提升规章制度;力争本市水泥、电线电缆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为完成质量提升工作目标,市质监局多措并举,充分发挥质监的工作职能,以检验检测技术为支撑,全面推进。一是党组高度重视,把产品质量提升工作作为今年质监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高度,充分认识产品质量提升工作的重要性,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谋划,精心部署,扎实推进。二是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部门、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产品质量提升工作方案,要明确企业提升目标、措施、实施时间、责任人,采取各种方式,完成任务。三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紧围绕重点行业突出的质量问题,集中力量加以解决,推动形成产品质量提升长效机制。四是切实履行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产品质量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企业向社会承诺,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五是加强宣传,形成声势。要加大新闻宣传和引导力度,充分发挥主流和新的作用,积极宣传质量提升行动的政策措施、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做法,形成良好的氛围。要加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不实报道,我市产品质量声誉,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打造健康、安全、有序发展的消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

  曾经有报道称,中国3年的水泥使用量超过美国100年的使用量,许多人对此表示。这的确是事实,但是这样直接比较是有问题的,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城镇化时期和中国处于不同历史阶段,且美国私人建筑用材也和中国不同,这些因素造成了这两者之间水泥使用量上如此大的差距。虽然我们说这样直接比较使用量不妥,但是水泥工业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还是有相似性的,行业发展的规律我们仍然可以借鉴,我们可以以此来判断我们中国水泥行业将来的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8月份,全国共生产水泥2.12亿吨,当月同比大幅度下滑3.7%,跌幅超出预期。自2016年水泥需求反弹以来,单月最大跌幅,这也让前期7个月累计小幅度增长化为泡影,2017年前8个月累计水泥产量同比下跌0.5%。水泥有着保存和地域的局限性,产量基本可以认为是需求量,8月份大幅度的下跌也意味着市场端对水泥的需求在下滑。

  相较于中国市场的下滑,美国市场对水泥的需求则平稳的多,2017年前6个月,美国水泥需求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截止6月底,美国累计水泥出货量为4593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74%,累计进口水泥512万吨,同比增长3.34%。这个数据和美国近年来经济复苏密切相关,虽然美国自08经济危机以来并未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其一直处于持续增长中。有经济学家指出,截止2017年5月,美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持续了95个月,为追溯至1854年来美国33个经济循环中持续时间第三长的一轮增长。

  我们回顾美国的水泥需求数据可以看到,美国的水泥需求和美国的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2007-2012年,每次经济危机都重创美国的水泥需求,使得美国的水泥需求量“坎坷”的升,如果我们填平这些由经济危机而造成的缺口,我们就可以得到一条平滑的上的曲线,这和中国水泥需求爬升的曲线非常相似。

  对于美国来说,从历次经济危机后的表现来看,似乎美国的水泥需求仍然还有机会超越2005年的峰值,但是事实上我们认为2005年的峰值不太可能超越了。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每次危机后,最多5年,水泥需求就恢复到了危机前的水平,再次出现增长,但是这次,距离金融危机已经过去9年,这个缺口还没有填平,距离2005年峰值仍有25%的差距。

  相比较而言,中国历史水泥需求的这条曲线就走的更为平滑,除了在2015年外,我们并没有看到其他仍和较大的变动,如果说有也仅仅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那两年的曲线平了一些,增长幅度弱了一些,单也没有出现下滑。中国水泥需求线年的24.76亿吨下滑5.17%,这是1990年以来出现的首次下滑。

  就目前的人均水泥消费量来看,中国目前人均水泥消费量已经达到1.7吨/人/年,已经是当前美国人均水泥消费量0.26吨/人/年的近6.5倍,这已经是一个差距非常大的对比了。无论是建筑用材,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来看,中美都存在差异。例如美国私人住宅建设普遍是采用木材作为建筑框架,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在近100多年里逐步建设完善,但是在中国,首先住宅普遍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基础设施出现大规模建设也是在2000年以后,中国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去追赶美国近百年的建设,人均水平高也是正常的。

  但是我们要注意,除了人均,累计消费量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当前中国累计人均水泥消费量已经超过22吨,这还仅仅是1990年以后的数据,全部加上预计会更高,相比而言,美国从1962年以来的累计人均水泥消费量仅仅只有17.54吨,中国比美国高30%以上。

  从同比数据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中美人均水泥消费数据在放缓,2016年中国人均水泥消费量同比增长1.7%,美国增长1.3%,都已经开始向0靠近,尤其是中国,相较于此前高达10%以上的超快增长,中国人均水泥消费增速已经大幅度的回落。

  中国的水泥需求主要依靠房地产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建设三方面支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8月,中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速达16.09%,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达7.9%,继续在年线上保持向上的趋势。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房地产建设高峰期已经过去,自去年底开始一直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强力的调控,但是在当前经济处于下行通道的压力下,房地产市场崩溃并不是乐于见到的,一旦崩盘将对中国经济造成无法弥补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在房地产放缓的当下,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基建建设,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部铁建设,东部区域铁建设,这对水泥需求都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至于中国农村建设市场,虽然我们可以看到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建设已经较为完善,但是部地区仍然较为落后,还有这较大的增长空间,即使是东部地区,现在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也新创造了大量的水泥需求。

  从中美的各方面数据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中美目前的水泥需求高峰已经过去,无论是人均消费水平还是累计消费水平都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中国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用掉了比美国一个世纪的使用量还多的水泥,中国不仅补上了历史的缺口,实际还透支了未来的需求,但是中国的水泥需求量在短期内并不会直线下滑。中国经济结构和美国有本质区别,即使经济危机也没有拉下中国的水泥需求,出于稳定经济的考虑会使用有形的手来平缓经济下滑的幅度,由此创造的水泥需求会支撑中国水泥需求缓慢下滑,直至达到一个新的平稳阶段。

  财政部资产管理司26日发布的1-8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1-8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国有企业收入和利润持续较快增长,利润增幅高于收入6.2个百分点,钢铁、有色等上年同期亏损行业持续盈利。

  具体来看,1-8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330763.8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中央企业198126亿元,同比增长14.2%;地方国有企业132637.8亿元,同比增长17.5%。

  营业总成本方面,1-8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成本319389.8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同比分别增长9.7%、6.4%和7.7%。中央企业189410.2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同比分别增长6.5%、5.7%和6.4%。地方国有企业129979.6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同比分别增长15%、7.2%和9%。

  实现利润方面,1-8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19114.1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中央企业12444.2亿元,同比增长16.1%;地方国有企业6669.9亿元,同比增长33.8%。

  “我国钢铁深加工行业发展的主题正在发生由‘增量、扩能’到‘减量、调整’的变化,但减量不是不发展,而是在减量发展阶段下推进绿色化、有序化、品质化、标准化、差异化、服务化、智能化、多元化、国际化‘九化’协同,重塑价值链。”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在近日山东举办的“走进‘一带一’中国金属板材产业峰会”上表示,未来我国钢铁深加工行业将实施“史上最严”的排放标准,排污许可制度将迎来重大,排污许可证将成为每个排污单位必须持有的“身份证”,是企事业单位生产运行期排污行为的唯一行政许可,是排污单位守法、执法单位执法、社会监督的基本依据。环保费改税、全面达标排放计划也将正式启动。

  加大环保整治力度,对于钢铁深加工企业是挑战,更是机遇,这一点在全国最大的金属板材产业集群和贸易集散地山东博兴表现得尤为突出。近两年来,博兴县针对金属板材行业集中开展整治,不仅关停了许多排污不达标企业,还倒逼企业加大科研创新力度,许多国内外顶尖的生产技术已经应用到金属板材加工生产当中。

  对于钢铁深加工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李新创分析认为,面对日益严峻的环保形势,钢铁深加工企业必须转变环保观念,降低经济政策带来的经营风险,加快创建具备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只有形成这些优势,才能在与‘一带一’相关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钢铁产业链建设、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工程设计施工等方面赢得主动。”李新创说。

  中国经济经过二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但是东西部地区仍存在经济发展的阶段差距;中国多年经济快速发展中积累起来结构性矛盾,化解差距,缩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转型发展的压力已经导致中国经济告别了两位数增长而进入2016年6.7%的中速发展阶段。正是这个经济运行态势和转型发展趋势,中国制造业进入了产能过剩的历史发展阶段。也出现了中国钢铁需求高位回落趋势。包括钢铁产能在内,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将是一个长期化趋势。过去建设一个钢厂、铝厂增加产能,也会增加P,为经济增长做贡献的时代过去了。2016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从2015年56.2万亿元的总规模基础上回落到今年8.1%的增长阶段。中国社会经济面临很大的深化,调结构和转型发展压力。

  我在四年前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要经济下行压力的长期化》。这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别是符合转型期经济发展规律的。同经济下行压力博弈,保持经济稳定是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特点之一。最近再次增加了铁、水利等基本建设投资。利用闲置生产能力,瞄准潜在社会需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短板目标的建设是正确的。正是加大了调结构、补潜在需求短板和转型发展使中国经济保持了接近7%的相对稳定发展趋势。伴随经济转型发展中国钢铁总需求也出现了小幅回落趋势。

  实际上2015年全国粗钢产量8.04亿吨,同口径与上年同期比线年来首次出现下降。而当年出口钢材1.12亿吨,同比增幅达到20%。这就清楚显示我国钢铁消费总量已经出现饱和点后的回落趋势。

  随着钢材市场价格连续上涨的几度疯狂,当前钢铁市场热点较多,这些热点都是市场深层次矛盾关系的集中体现。实际上只有正确把握这些热点问题,才能真正驾驭大家关注的市场价格走势问题。

  钢铁总产量和总需求已经连续两年显示了小幅回落趋势。由于中国巨大潜在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现阶段用钢总需求会保持高位小幅波动趋势。实际上8年前我在中非钢铁论坛会上就说过中国钢材消费总量进入饱和点后,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量潜在需求决定了中国钢铁总需求不会出现过山车式的变化。人均钢铁总需求从饱和点后会呈现高位波动小幅回落的趋势。这种钢铁总需求饱和点前后的变化趋势是由国情决定的,它对钢铁行业有利。

  现在有个奇怪的产量统计现象,在钢材出口已经出现持续回落的2016年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2%至8.08亿吨。2017年7月我国粗钢产量7402万吨,同比增长10.3%。日均产量238.77万吨, 1-7月我国粗钢产量49155万吨,同比增长5.1%;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如何真实的评估这几年中国粗钢总产量和国内钢材年度消费总量问题。

  由于许多中频炉地条钢企业采取夜间生产,白天运向市场,而我国粗步统计中频炉产能超过一亿吨,产钢量近6000万吨。其中几千万吨地条钢产量没有纳入国家统计数据。这就预示着统计数字难以反映我国全部粗钢产量和钢材的社会表观消费量。这就意味着我国历史上粗钢最高年产量不是8.02亿吨,而是8.5亿吨左右。

  据工信部公布2016年我国有统计的去钢铁过剩产能6500万吨。其中大量的是已经关停的部分落后产能。不过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去钢铁过剩产能的重点已经转向打击伪劣,中频炉。目前中频炉基本被停止生产。据统计,全国关停地条钢生产企业近600家,涉及产能1.2亿吨。 但是已经纳入社会消费总量的地条钢所占市场份额,只能由有统计的钢铁企业生产来补充。这就形成了粗钢总产量增长的现象。从热轧卷板、冷轧板产量同比几乎没有增加也可以看出,补充增产几乎都集中在建筑钢材。产量统计数字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建筑钢材中。

  由于我国大幅去中频炉产能的过程主要发生在2016年和今年初。因此,今年粗钢产量基本都会纳入国家的统计。特别是6月以后的统计数字能够真实反映今年的月度全国粗钢产量。据发改委9月30日发布统计显示,8月份,全国粗钢产量6857万吨,同比增长3%,实际上月环比减少产量545万吨。环比下降7.3%。我国规范统计后的粗钢产量终于显示了环比回落大趋势。由于投资增长回落到8%的近年低位,预计到明年7月,我国钢铁粗钢产量总体是环比回落趋势。有了今年的统计数字基础,到明年8月真实的统计数字就为我们做好2018年我国粗钢产量与2017年粗钢产量提供了真实产量数据对比。

  由于我国城乡人口和区域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差距和潜在经济需求很大,决定了我国钢铁消费总量即使出现回落趋势,也会显示几年内的年度钢材消费总量高位波动小幅回落的大趋势特征。把握了上述几个基本观点,就不难理解在去年去产能一年后,粗钢产量不减反而增加的现象了。

  去年大力去过剩产能虽然缓解了钢铁产能过剩的压力,但由于钢价的疯狂也刺激了许多钢厂增加新产能投入生产。从美国的经验看,近几十年新建生产能力都是电弧炉短流程炼钢。目前中国废钢年度消费1.6亿吨,随着中国废钢比的逐年增加,特别是电弧炉炼钢由于有成本优势,为了补充中频炉退出的市场空间和满足建筑钢材的需求,今年以来许多企业增加了大型电弧炉钢生产能力建设,预计三季度后新增能力超过2700万吨。明年我国市场化的短流程炼钢发展速度还会明显加快。毕竟我国钢铁产能过剩是一个长期的市场经济现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赞助合作: log日志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波士顿旅行网 All Rights Reserved